<li id="wvb7d"><acronym id="wvb7d"></acronym></li>

<rp id="wvb7d"></rp><rp id="wvb7d"><ruby id="wvb7d"><input id="wvb7d"></input></ruby></rp>
  • <span id="wvb7d"><p id="wvb7d"><tt id="wvb7d"></tt></p></span>
  • 人員查詢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博物館

    試論北宋徽宗時期西京宮城格局

    時間:2023-07-05 11:38:24  來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作者:韓建華  瀏覽: 分享:

     

     宮城格局是國家的象征,宮城格局的變動,體現了皇權運作空間的變動。北宋王朝定都開封,以洛陽為西京,本文以徽宗時期洛陽宮城的修治與建設為研究主線,探討此時期宮城格局的變動。首先,以文獻結合考古資料論證了宮城北擴至“廣袤十六里”;其次,利用考古資料,以考古發現的明福門位置為坐標,確定了宮城東西橫街的形制與范圍,認為宮城是以東西橫街和太極殿東西廊為界進行分區;第三,本文對文明殿的地望與形制進行了復原和探討。作者通過分析認為,徽宗時期統治者通過大規模營建洛陽宮城中象征國家權威與權力的不同類型建筑,以達到神圣與世俗雙重空間格局的重新配置,是為實現擴大徽宗皇帝權威的政治目的。

     

     

    北宋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皇帝猝薨,因哲宗無子嗣位,其胞弟端王趙佶在爭議中即位,開啟北宋王朝的徽宗時代。為維護正統和提高皇帝權威,徽宗采取多項措施建設都城,以展現其統治之繁榮景象。宮城作為封建王朝的權力中樞,不僅是國家政治、禮儀諸活動的重要場所,其空間布局與變化也對國家權力運作和政務開展有著重要的制約作用。所以徽宗在東京開封大興土木,進行了一系列的建設和改造,重組了東京宮城的空間與景觀——“鑄九鼎、建明堂、修方澤、立道觀”,修建禮制建筑明堂,鑄九鼎等神圣設施,同時也建設延福宮、艮岳、景龍江等世俗景觀。洛陽作為北宋西京,其宮城亦得到了大規模的重修和改建,建設時間從政和元年(1111)十一月持續到政和六年,長達五年?;兆跁r代被重組的都城空間成為學界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而學者們多聚焦于東京開封宮城,對于西京洛陽宮城則甚少關注。

     

     

    政和年間修治洛陽城大內之工程和耗資巨大。史料記載:“政和間,議朝謁諸陵,敕有司預為西幸之備。以蔡攸妻兄宋昪為京西都漕,修治西京大內,合屋數千間,盡以真漆為飾,工役甚大,為費不貲。”此次大規模宮城修建并無神圣性設施,而是以“為西幸之備”的“朝廷以邦本興隆之計”,足見西京宮城的空間整治,乃是以達到壯麗的盛世觀感為目標。北宋西京的宮城空間,是開展國家政治與王朝禮儀活動的場所,探索徽宗時期的宮城空間,可以揭示徽宗的都城功能營造以及皇權運作,增加我們對唐宋變革中宮城空間變化的理解。

     

    近年來,北宋西京城的考古工作取得重大進展,五鳳樓、太極殿、文明殿等文獻記載的門、殿名稱不斷涌現在考古資料中,有學者已經嘗試從考古學視野來討論北宋西京城的形制布局。本文根據考古資料,結合文獻,對北宋徽宗時期西京宮城的格局進行探索,以理解宮城中皇權運作的空間與徽宗朝的洛陽政治文化生態等,論述悖謬之處,尚待方家正之。

     

    一 北宋西京宮城建設

     

    洛陽作為北宋西京,整座城市格局基本沿襲隋唐舊制,保持了宮城、皇城、郭城三重城之格局,但實際上遠非隋唐之壯觀。宋朝歷代皇帝對西京建設都很重視,特別是宮城,曾經屢加修茸。根據《宋史·地理志》《宋會要輯稿》《續資治通鑒長編》等文獻記載,北宋王朝對西京宮城共有四次大規模修葺。

     

    北宋初創時,宋太祖趙匡胤雖仍沿用開封為都城,但作為國家正統象征的南郊禮制建筑仍在洛陽,于是以洛陽為西京。生于洛陽的宋太祖大規模營修西京大內,某種意義上是根續國家正統、營建國家權威。此時期營建的重點都在國家大朝禮儀的重要建筑,像宮城正門五鳳樓和正殿明堂殿等。據文獻記載,五鳳樓大修于乾德年間(963-967):“乾德中,獻擬制二十編,擢為右拾遺,會修大內,上《五鳳樓賦》,人多傳誦之。”梁周翰在《五鳳樓賦》中對大修有準確的描述:“臺卑而豐,棟易而隆”“去地百丈,在天半空,五鳳翹翼,若鵬運風??雙闕偶立,突然如峰,平見千里,深映九重”,可知此次應為大修。太祖修五鳳樓一事,真宗在大中祥符四年(1011)“西京將議改五鳳樓名”時有明確提到,稱“(五鳳樓)此太祖所建,因瑞應,不可更也”,佐證了太祖修五鳳樓的事實。開寶年間,太祖有意遷都西京,借口“有事于南郊”,于開寶八年命王仁珪、李仁祚和河南知府焦繼勛主持修繕西京大內,“宮室合九千九百九十余區”,極為壯麗。在這次修建中,明堂殿為修建的重點工程,史載“太祖開寶八年(975)十一月丙申,西京明堂殿成”。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八月十三日,以將朝陵,詔西京八作司修葺大內及諸司廨舍”,這次大修也是為謁陵而準備的,修繕范圍包括宮城大內及諸司官署。大中祥符四年,祀汾陰返回駐蹕西京,賜酺慶宴,有司請改五鳳樓名,真宗在詔書中稱太祖建五鳳樓,不可更。

     

    宋神宗時期確定了西京大內的修繕制度,修繕經費由京西轉運司負責提供,河南府負責維修,西京修繕由朝廷轉向地方政府,表明西京城市建設的地方化趨勢已然明朗。文獻載:“西京大內,損壞屋宇比舊少四千余間矣,乞于春首差中使一員計會留守司通判檢定翻修,每二間折剏修之數一間。詔令通判檢定,本京修茸轉運司提舉。熙寧四年(1071)二月十一日,詔京西轉運司:每年撥錢一萬貫,買材木,修西京大內。元豐七年(1084)七月四日,尚書工部言:知河南府韓絳,乞修大內長春殿等,欲下轉運司支歲認買木錢萬緡。從之。”神宗時西京大內的修繕,最大的變化就是實行專項經費管理,由京西轉運司負責,表明修繕運作的地方化。西京宮城基本上是因襲舊制,以修葺為主而無創建,甚至出現嚴重損壞時,采用把舊房二折一的修葺辦法,可見修繕之艱難。其后直至徽宗前,文獻再無修繕的記載。

     

    宋徽宗時期對西京宮城的建設,是西京洛陽城最后的輝煌。這次建設從政和元年(1111)十一月持續到政和六年,時間長達五年。建設的結果是宮城規模擴大到“廣袤十六里”,徹底改變了北宋西京宮城的布局?!端问?middot;宋喬年傳》言:“昪治宮城,廣袤十六里,創廊屋四百四十間,費不可勝。會髹漆,至灰人骨為胎,斤直錢數千。盡發洛城外二十里古冢,凡衣冠壟兆,大抵遭暴掘。”工程規模和耗材巨大,肆意盜掘人骨取灰等行為引起社會不滿。面對巨大的輿論壓力,宋徽宗被迫在政和三年、四年連下詔旨,規范修建工作并推脫責任?!端螘嫺?middot;方域》載徽宗政和三年十二月三日詔:“見修西京大內,竊慮亂有采伐窠木、損毀古跡去處,仰王鑄覺察以聞,違者以違御筆論。”政和四年二月十四日詔:“西京大京(內)近降指揮補飾添修,或聞官有計度,甚失本意。如實頹圮朽腐,方許整葺,不得過侈。”

     

    二 北宋徽宗時期的宮城形制

     

    北宋西京洛陽城沿襲隋唐洛陽城之舊,以宮城為西京城核心,也是北宋王朝的中樞。經過政和年間的建設,徽宗時期西京的宮城“廣袤十六里”,宮城的形制也發生了變化,筆者曾對此時期的宮城形制進行過探討,認為原隋唐城東西隔城南墻向南移75米,與大內南墻東西相直,共同構成徽宗時的宮城南墻;宮城北擴使宮城北墻與宋初的皇城北墻重合,即與隋唐玄武城北墻重合,因北擴,在玄武城東西兩側各有寬530米和180米未納入宮城范圍,而導致宮城東北部缺了一角〔圖一〕。

     

    試論北宋徽宗時期西京宮城格局

    〔圖一〕 北宋徽宗時期西京宮城平面圖

     

    城門是確定宮城范圍的重要坐標?!端问?middot;地理志》“西京”條記載西京宮城有六門:“南面三門,正中曰五鳳樓,東曰興教門,西曰光政門。東面一門,曰蒼龍門(隋之重光門)。西面一門,曰金虎門(隋之寶城門,唐之嘉豫門)。北面一門,曰拱宸門(隋唐之玄武門,大中祥符改)。”《河南志·宋城闕古跡》也有同樣的記載。北宋宮城南面三門與唐代宮城大內南面三門位置一致。北面拱宸門,宋初時沿用隋唐玄武門,徽宗時期因宮城北擴而北移至隋唐玄武城北墻,與皇城北門應福門應該為同一座門址。

     

    宮城正門五鳳樓位于宮城的南北中軸線上,其南有皇城端門、郭城定鼎門,北有太極門和拱宸門。五鳳樓即隋代則天門,隋大業元年始建,由宇文愷規劃設計,文獻記載,“則天門兩重觀,上曰紫微觀,左右連闕,闕高百二十尺”。隋末王世充稱帝洛陽時稱順天門。唐初,高祖因其奢侈,于武德四年焚毀。高宗顯慶元年由田仁汪主持修復,麟德二年修成,仍稱則天門。唐中宗神龍元年為避武后尊號改為應天門,曾一度稱神龍門,尋復為應天門。依據蕭默考證唐玄宗時改名五鳳樓。宋“因唐天祐之名”,后一直沿用至宋。五代和北宋時期曾多次修筑五鳳樓,后梁以洛陽為首都,曾重修五鳳樓?!杜f五代史》記載梁太祖,“及登基??車駕將入洛,(羅紹威)奉詔重修五鳳樓”。北宋太祖乾德年間也曾大修五鳳樓。太祖開寶九年曾親臨五鳳樓,大赦天下。“(開寶)九年夏四月??庚子,(太祖)有事圜丘,回御五鳳樓大赦”。

     

    考古發掘表明,北宋的五鳳樓是在唐代應天門的基礎上增修擴建而成,形制與唐應天門相同,平面呈倒凹字形,以城門樓為主體,兩側輔以朵樓,向外伸出闕樓,其間以廊廡相連。城門是一門三道,闕樓是雙向三出??脊抛C據顯示,北宋五鳳樓延用至徽宗時期,毀于宋末宋金戰爭的兵火。

     

    與北宋初期相比,徽宗時期宮城北擴,宮城北墻向北與皇城北墻重合,而皇城北墻即隋唐玄武城北墻??脊虐l掘證明,隋至唐代早期玄武城北墻寬9.8米,城墻上有馬面,唐代中期至宋代晚期城墻進行過多次修葺和增補,北宋晚期玄武城北墻寬達16米,這一變化可能與宮城北擴至此有關。

     

    唐代玄武城內考古發現多處宋代復合型宮殿基址,為大型磉墩建筑。此類大型磉墩建筑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南北向廊房建筑,發現于宋初拱宸門以西,與20世紀80年代宮城軸線區鉆探的宋代6號基址南北相直,可能是宮城軸線的西廊基址或者宮城西區宮殿建筑的千步廊。另一類是帶天井的大型復合宮殿建筑,由千步廊、回廊、主殿、配殿、天井等組成,其中主殿的磉墩巨大,邊長達3.2米。這些新發現的大型宮殿建筑表明該區域的性質和角色發生了變化,而且建筑疊壓、打破了唐代玄武城南墻。玄武城南墻即宋初宮城北墻,打破宋初宮城北墻表明宮城向北擴大。

     

    近年來考古發掘了隋唐玄武門遺址,在唐代玄武門之上疊壓著北宋的宮殿建筑基址、水渠、花坑等遺跡。隋唐玄武門遺址為單門道過梁式結構,北宋徽宗時期改建為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的磉墩建筑,在宮殿建筑以東的隋唐玄武城南墻上還有打破城墻的花圃,這是北宋徽宗時期宮城北擴的結果。

     

    綜合以上的考古發現,可以確定北宋徽宗時宮城北擴,隋唐玄武城被納入宮城范圍,玄武城北墻不僅是皇城北墻,同時也成為了宮城北墻?;兆跁r期宮城、皇城北墻共用同一道墻。

     

    三 北宋徽宗時期宮城建筑布局

     

    北宋時期,宮城格局總體上還是沿襲隋唐以來的布局,中軸線布局特征明顯。隋唐宮城以應天門-玄武門為南北中軸線,北對邙嶺,南直伊闕,中軸線上依次布局應天門、乾元門、明堂、貞觀殿、徽猷殿、玄武門、龍光門。北宋西京承襲此條軸線,文獻記載此軸線上有五鳳樓、太極門、太極殿、天興殿和拱宸門。出五鳳樓向南,經皇城端門直達郭城的定鼎門,一條中心大道與宮城軸線南北相應。

     

    據文獻可知,宮城內的宮殿建筑東疏西密,宮城中太極門內及以西宮殿布局密集,文獻記載描述詳盡,門、殿方位明確。而興教門內門、殿較少,寥寥數筆帶過。在文獻中描述北宋西京的宮城建筑,一般是門、殿、廊組成建筑群,大型建筑往往殿后有柱廊,連接另外一個殿,同時會有“龍尾道”“兩挾”“鐘樓、鼓樓”等附屬建筑。像宮城正殿太極殿:“殿前有左、右龍尾道,日樓、月樓,東西橫門曰日華、月華。殿后有柱廊,次天興殿,舊曰太極后殿”;這種“前后兩殿相重,中間貫以通廊,構成工字形平面的殿或亭,是我國古建筑中常見的組合形式”。像宮城正衙文明殿:“(文明)殿東南隅有鼓樓。西南隅有鐘樓。東西有橫門,曰左右延福門。殿兩挾,曰東上、西上閣門。殿后有柱廊。”建筑群規模不同,組合亦稍有變化。

     

    隋唐洛陽城宮城內有東西向橫街,將宮城分為政務區和寢殿區,有學者稱其為“外朝”與“內宮”,此橫街連接章善門和明福門,東西一線,章善門向東有重潤門,明福門向西有閶闔重門。章善門南對宮城興教門,明福門南對光政門。這條橫街將宮城劃分為南北兩區,從隋唐至北宋,這條橫街位置并未發生變化,討論宮城格局變化,這條橫街至關重要。北宋時,洛陽宮城基本沿襲隋唐五代的宮城格局,東西橫街向東與宮城東門蒼龍門,向西與宮城西門金虎門相對,仍是宮城南北空間的分界。

     

    明福門,隋稱顯福門,據《大業雜記》記載,其門內有貫穿東西的橫街,而且由顯福門過橫街可入內宮。隋朝洛陽宮城內的東西橫街,自西向東穿過閶闔重門、顯福門、乾陽殿、章善門、重潤門,將宮城分隔成南北兩個空間。唐代洛陽宮城,沿襲隋代,格局未發生變化,唯部分門、殿名稱發生變化。據《唐六典》記載:“興教之內曰會昌,其北曰章善。光政之內曰廣運,其北曰明福。”顯福門因避中宗諱改曰明福門。五代時,改左、右章善門為左、右銀臺門,根據唐代章善、明福二門位置可推知,明福門即改稱右銀臺門,章善門改稱左銀臺門,此時從宮城南門向北至東西橫街共出現依次遞進的四重門,這一格局一直保持到北宋。

     

    2016年對明福門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位于長樂門街北,處于明堂宮院北東西橫街與長樂門街南北交通的交叉口,門址分為早、晚兩期。早期門址為面闊五間、進深二間的結構,晚期門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南側有踏步。在門址東西側有夯墻相連,墻寬3.3米。墻北側有包邊磚和散水。在散水北側還發現東西橫街的鋪磚,均用蓮花方磚,鋪設講究。宋代時變為磉墩建筑,由主殿、回廊、南北步廊、天井和踏道組成。而位于回廊南側的踏步,經實測正好與光政門相垂直,說明這里就是北宋的右銀臺門位置。“明福門遺址的發現,為認識大內西部宮院的布局和規模提供資料,為進一步研究宮城大內的布局提供可能”。

     

    隋唐時期,橫街是東西貫通的。宋代,隨著中軸線上的太極殿門、太極殿等整體向北移,據考古勘探太極殿基址已北移至宮城中軸線約二分之一處,太極殿基址正對東西橫街。顯然東西橫街不會東西貫通,而應該是與中軸線東西兩側的千步廊相接,形成新的格局。

     

    北宋時期的東西橫街結構與隋唐時不同,是由千步廊代替了隋唐時期的隔墻??脊虐l掘東西橫街南北兩側的千步廊結構相同,均是由東西向的四排磉墩組成,南北總寬17米,其中北側兩排、南側兩排間距相等,而中間兩排的間距正好是兩側間距的一倍,構成了面闊三間的廊廡。南北兩側的千步廊相夾的空間就是橫街,在文獻中也有東西橫街兩側廊廡的記載。目前考古發現的千步廊全部位于宮城西區,在宋代九洲池南曾發現北側千步廊基址,疊壓在九洲池唐代四號基址上,南側千步廊基址有考古發現多處,像天堂遺址、明福門遺址、GT56-77等,結構與北側千步廊一樣。這條橫街向西與宮城的金虎門相對,為唐宋時宮城東西向通道的重要節點。

     

    太極殿是北宋西京洛陽宮城的正殿,據記載,此殿即原隋乾陽殿、唐乾元殿,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改唐乾元殿、五代明堂殿為太極殿?!端螘嫺濉酚涊d:“(西京宮城)正殿曰太極殿,隋曰乾陽,唐初曰乾元、明堂,后改含元,梁曰朝元,后唐曰明堂,晉曰宣德,后復為明堂,太平興國三年改今名。殿前有左、右龍尾道,日樓、月樓,東西橫門曰日華、月華。殿后有柱廊,次天興殿,舊曰太極后殿,太平興國三年改今名。”北宋西京承襲隋唐的中軸線,文獻記載此軸線上有五鳳樓、太極門、太極殿、天興殿、建禮門和拱宸門。1980年代,宮城軸線區考古勘探發現八座宋代大型夯土基址〔圖二〕,經考證由南向北依次為太極門、太極殿、天興殿、殿閣及東西長廊。“宋代宮城中軸線上殿宇的位置與隋唐時期的各殿舊址已不盡相同,其正殿的起始位置已由原來隋唐時位于洛城南北線的約前三分之一處,改為二分之一處”。其中2號臺基為長方形,東西長約86米,南北寬約42米。3號臺基位于2號臺基北面,相距約21米。復原臺基為長方形,東西長約80米,南北寬約33米。

     

     

    試論北宋徽宗時期西京宮城格局

    〔圖二〕 北宋西京宮城中軸線殿址分布圖

     

    另外,在2號臺基南面,東西對稱還發現兩個夯土臺基。其中東邊的臺基經過發掘,臺基東西長30.6米,南北寬10.5米。夯土黃褐色,質硬,內含白灰渣、磚瓦碎片、燒土塊等物,還出土了“熙寧通寶”錢幣。西邊的臺基經勘探可知,臺基東西長約35米,南北由于房屋占壓不詳。兩座臺基間距約45米。

     

    楊煥新認為2號臺基為太極殿基址,3號臺基為天興殿。對于2號臺基,因其與文獻記載的太極殿的殿址順序、規模,以及殿前的日樓、月樓基址都相符,故推測其為太極殿基址,但其位置并不在文獻記載的隋乾陽,唐乾元、明堂的舊址上,而是整體北移。

     

    文獻記載太極殿形制“殿前有左、右龍尾道,日樓、月樓??殿后有柱廊,次天興殿,舊曰太極后殿,太平興國三年改今名”。文獻記載天興殿舊稱太極后殿,若2號基址是太極殿,那么殿后就應有柱廊連接3號基址天興殿,共同構成“工”字形平面。2008-2010年,在配合宮城核心區大遺址保護的考古發掘中,考古發掘出平面呈“工”字形布局的殿址,發掘者認為這就是太極殿,在其周圍有附屬的步廊、院門組成太極殿宮院。太極殿基址南距隋代乾陽殿夯土臺基60米。

     

    東、西廊是太極殿東西兩側的千步廊,連接中軸線上的太極殿門、太極殿、天興殿等。1980年代在宮城軸線區考古勘探發現的8座宋代大型夯土基址中,5、6號臺基位于1、2、3號臺基的東西側,南與1號臺基相連。臺基為南北向長條形,東西寬約14.5米??脊耪{查資料還表明,5、6號基址相距約60多米,并沒有壓在隋唐東、西廊的基址上。5、6號基址就應是太極門、太極殿的東、西兩廊。此處東、西廊間距的數據明顯有誤,因為2號殿址寬86米,東、西廊在2號殿外側,其間距至少應大于86米。2008-2010年,在配合宮城核心區大遺址保護的考古發掘中,東、西廊也被考古發掘,僅殘存基礎,寬17米,基槽夯土夾大量河卵石,與太極殿基槽夯土結構一樣。東、西廊間距114米,南北縱貫,成為連接單組宮殿建筑群的紐帶,向南與宮城南墻是否相接,目前仍不清楚;向北,在玄武城內考古也發現西廊遺跡,推測可能與拱宸門相接。

     

    東、西廊將宮城分隔成東、中、西三區。中區是東、西兩廊間的空間,宋代兩廊“沒有壓在隋唐時兩廊的基址上,而是位于它們的里面”,意味著宋代宮城中軸線區域空間的變窄縮小,同時宮城正殿太極殿北移,加大了宮城正門與正殿間的距離,“通過兩側狹窄深邃的長廊烘托出正殿的宏偉壯觀與威嚴,從而充分顯示出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蒼龍、金虎二門之間的東西橫街,成為北宋洛陽宮城南北的分界,但由于宮城中區太極殿北移而導致東西橫街并不能貫通,所以宮城的分區,以東西廊為界,分東、中、西三區,東、西兩區內,又以東西橫街為界分為南北兩區,故整個宮城可以分為五區〔圖三〕。

     

    試論北宋徽宗時期西京宮城格局

    〔圖三〕 北宋徽宗時期西京宮城分區示意圖

     

    四 文明殿的地望及形制

     

    文明殿是北宋洛陽宮城的正衙殿,即常聽朝內殿,位于太極殿之西,此殿“本名武成,后改宣政,天祐二年改為貞觀”,“梁開平三年改文明(殿)”,一直沿用至宋。關于此殿名稱的沿革,已有學者做過縝密的考證,殿名雖經不斷改易,地望未發生變化。

     

    經比對不同文獻,可以確知文明殿位于宮城西區,即太極殿西廊以西,右銀臺門即明福門以東,東西橫街以南的區域。明福門遺址經發掘確認后,進一步可確認文明殿就是明福門外大街以東的區域。北宋宮殿一般是由步廊、殿門圍合成宮院,大殿位于宮院中心,像考古發現的太極殿就是這種宮院建筑形式。

     

    文獻記載文明殿南有三重殿門,從南向北依次是應天門、乾元門、敷政門,“殿東南隅有鼓樓。西南隅有鐘樓。東西有橫門,曰左右延福門。殿兩挾,曰東上、西上閣門。殿后有柱廊”?;窘淮宄宋拿鞯畹男沃萍安季?,據此可復原文明殿宮院〔圖四〕。

     

    試論北宋徽宗時期西京宮城格局

    〔圖四〕 文明殿宮院復原圖

     

    宮城西區考古發現了多組復合性宮殿建筑基址,宮殿建筑分布有一定規律,每組宮殿建筑群由主殿、配殿、千步廊、回廊和天井組成。建筑群規模不同,組合稍有變化〔圖五〕,但整體來看,整個建筑規模從東向西呈現由大向小依次遞減的趨勢。其中太極殿西廊以西,光政門街以東的區域,其規模最大。根據文獻可知文明殿就位于此區域內,其東西寬達220米,而太極殿區域東西廊間距114米,可知文明殿的規模要比太極殿的規模大很多。同時,隨著太極殿北移,東西廊間距變窄,突顯了文明殿的正衙地位,意味著北宋時期洛陽宮城政治空間的西移。據文獻記載,北宋文明殿之北,隔東西橫街為垂拱殿,垂拱殿之北有通天門,通天門向北又有天福殿門以及天福殿。文明殿向南有三重殿門,從南向北依次是應天門、乾元門、敷政門,一組以文明殿為中心的建筑軸線格局至此顯現。這種彰顯次軸線功能的布局肇始于唐代武則天二圣稱制時期,為達到政治目的,運作宮城空間的調整變化。一方面運作在中軸線區域建設神圣空間明堂,另一方面將世俗的政治空間由中軸線移向其西側的武成殿,為武周政權的建立做好鋪墊,從而確立了武成殿的正衙地位,但此時期政治空間仍然以中軸線區為主。唐天祐年間洛陽宮城中軸線西側,自南而北,依次有貞觀殿、延英殿、崇勛殿,這條僅次于中軸線的新南北向軸線建筑格局突顯,但仍然處于從屬地位。宋代洛陽作為西京,政治地位下降,作為政治象征的太極殿被壓縮變窄,而突顯了位于次軸線的文明殿的功能。這種次軸線功能彰顯的布局,也是唐宋變革的特征之一。

     

    試論北宋徽宗時期西京宮城格局

    〔圖五〕 北宋西京宮城西區考古發掘建筑基址分布圖 (局部)

     

    根據考古材料,在文明殿區域內所發現的復合性宮殿建筑基址,僅有GT837基址〔圖六〕,根據位置推測此建筑基址應該是文明殿建筑的部分遺存。依據文獻,“(文明)殿兩挾,曰東上、西上閣門。殿后有柱廊”,考古發掘的遺跡由西向東依次可確定為西廊、西上閣門、西挾部分,缺少主殿文明殿。2008年,在發掘天堂遺址時發現的宋代遺跡,正好保存有東廊、東上閣門、東挾和主殿部分遺存,據此進行了拼合復原。文明殿形制是為以文明殿為中心,兩側有東西挾、東西上閣門和東西廊組成的復合型建筑群落〔圖七〕。文明殿主殿后有柱廊,東西上閣門均有南北對稱的踏道,東、西廊向北與東西橫街南側的千步廊相連接,向南與敷政門兩內里的廊相接,形成文明殿院落。

     

    試論北宋徽宗時期西京宮城格局

    〔圖六〕 北宋西京宮城大內西區文明殿基址局部 (GT837) 平面圖

     

    試論北宋徽宗時期西京宮城格局

    〔圖七〕 文明殿平面復原圖

    綠色表示考古發掘的磉墩位置

     

    北宋徽宗時期,宮城規模擴至十六里,將宋初皇城北部部分納入宮城范圍,但總體仍沿襲宋初洛陽宮城的格局,以蒼龍、金虎二門之間的東西橫街為界進行南北空間分界。盡管由于太極殿北移,使橫街不能全面貫通,但卻形成了東西二區的南北分界。這樣徽宗時期在宮城方面的改動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形成了東疏西密的宮城布局。文獻記載,宮城中太極門內及以西宮殿布局密集,描述詳盡,門、殿方位明確。宮城大內興教門內門、殿較少,寥寥數筆帶過??脊虐l掘資料顯示,宮城西區發現的北宋晚期的建筑基址相對較多,與文獻記載的東疏西密相符,說明了徽宗朝雖有恢復西京的雄心,由于種種限制,最終只能對宮城西區進行修治和重建;二是大型復合宮殿建筑群的出現,是北宋徽宗時期宮城建筑的重要特征??脊虐l掘的每組建筑群基本均由主殿、兩挾配殿、千步廊、回廊和天井組成。隨建筑群規模不同,組合稍有變化。

     

    徽宗時代,西京洛陽的城市,特別是宮城和皇城的大規模重構意在擴大徽宗皇帝權威。通過擴大被賦于某種意義的宮城以及城門、城墻、復合型建筑組成的配置,井然有序、具有新意義的空間得以形成,這種空間配置本身便有象征國家權威與權力的意義。

     

    (作者:韓建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圖文轉自“故宮博物院院刊”公眾號 ,本文省略注釋,原文刊載于《故宮博物院院刊》2023年第7期)

    凡注明來源邯鄲文化網的文章,屬邯鄲文化網原創

    請尊重作者,轉載注明作者、文章出處

     


     

    (更多好文 請加小編微信h3115855)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推薦資訊
    試論北宋徽宗時期西京宮城格局
    試論北宋徽宗時期西京
    美術活動五十年  —— 回憶生活、環境、美術創作及其他
    美術活動五十年 ——
    成安閆長巷村南安葬一百零一位平漢戰役革命烈士始末
    成安閆長巷村南安葬一
    南山左岸響堂山
    南山左岸響堂山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鄲文化網」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310-3115600   郵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備18017602號-1    
    國家版權局軟著登字第3269884號
    勞務派遣經營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8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3

    冀公網安備 13040302001124號

    国产毛片久久久久久国产毛片_久久人妻一区精品果冻_亚洲欧美卡通另类丝袜美腿_久久精品WWW人人爽人人片
    <li id="wvb7d"><acronym id="wvb7d"></acronym></li>

    <rp id="wvb7d"></rp><rp id="wvb7d"><ruby id="wvb7d"><input id="wvb7d"></input></ruby></rp>
  • <span id="wvb7d"><p id="wvb7d"><tt id="wvb7d"></tt></p></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