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秸稈為瑰寶
——大名草編的歷史記憶
陳晶
“張莊劉村大道邊,男女老少編花籃……”在河北省大名縣,這首風謠廣為流傳。放眼望去,用麥莛、高粱莛、玉米皮、柳荊條、馬蓮草、蘆葦等編織的各種日用品、裝飾品、玩具等隨處可見,那便是著名的大名草編。
大名以民間草編工藝聞名于世。目前,所開發的草編產品約有千余種,產品銷至歐亞等國家,為大名縣的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大名草編已成為大名縣的一張文化名片,是凝聚著當地百姓勤勞樸實與聰明智慧的結晶。
大名草編制品以悠久的傳承、樸素的風格、獨特的色彩、精湛的工藝,贏得了世人的青睞。2006年,大名草編手工技藝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大名草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又入選了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受到世人的矚目。
大名草編成品
1
草編是我國古代民間廣泛流行的一種手工藝品。是指就地取材,利用草、秸稈等原生材料,編成各種生活用品,如提籃、果盒、杯套、盆墊、帽子、拖鞋和枕席等。有的利用事先染有各種彩色的草,編織各種圖案,有的則編好后加印裝飾紋樣。
我國草本植物資源豐富,南北方草編原料生長地域廣泛,而且易得易作,因此草編工藝在我國民間十分普及,各地草編種類繁多且各具地方特色。草編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藝術性。從19世紀40年代起,草編開始遠銷國外。20世紀中葉以來,由于適應了現代生活的需要,草編得到迅速發展,花色品種也越來越多。
早在遠古時代,編結就已成為中華先民制造實用物品的重要手段。中國最早的草編遺物是由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7000多年。
《禮記》記載我國周代已有以蒲草編制的莞席;到春秋戰國時期有用萱麻和蒲草編制的斗笠;秦漢時期,草編已在民間廣泛使用,品種有草鞋、草席、草扇、草簾及僧侶信徒打坐的蒲團等;漢代至盛唐,草編亦較為發達,除了蒲草編制蒲衣、蒲鞋外,還有蒲草編制的蒲帆;到了北宋年間,草編進入興盛期,比如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隨處可以見到頭戴草帽這一典型草編成品的百姓。
大名草編工藝的歷史,始于清代雍正年間(1723年—1735年),自山東掖縣傳入大名縣西付集鄉朱家村,后又進一步傳到衛河以東地區,進而傳播范圍遍布整個大名縣境,自此,掐辮手工藝流行于大名縣的千家萬戶。
自清代中期大名縣便有一個習俗,那就是當地女子出嫁之后的第一個夏季,要從娘家給男方拿去幾頂自己編的草帽——“回春帽”,也正是這一習俗大大促進了草編制品的流行。
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大名草編還可用于生活必需品的交換,正如當時流行的歌謠所唱的那樣:“草編是個寶,農民離不了,掐個辮子接個草,油鹽醬醋有錢了,災年能換糧,豐年添衣裳。”
隨著社會需求量的增加,草帽和草帽辮逐漸從自用轉為商品,開始生產銷售。1952年,在大名當地成立了大名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草帽辮加工廠。建廠后,草編手工藝品的深加工開始進行,那時的大名縣幾乎家家戶戶掐草辮,掐草辮群眾達15萬人以上,其廣泛流行程度可以稱得上婦孺皆能,并且年產量達1萬余包,占全省總產量的60%以上。
2
通常來說,草編可選擇的原料有馬蓮、莜麥稈、河柳枝條等材料,而大名草編特殊在它的材料多為小麥稈,很少用其他材料。

對小麥稈的選材十分嚴格
大名草編的編制物一般多為草帽、提籃等物品,在此基礎上,經過民間藝人的研究,又增加了提袋、茶墊、坐墊、地席、門簾、果盒、紙簍、拖鞋,以及用麥草制作的貼畫、貼盒等。其中的麥草貼畫,則是借鑒油畫、工筆畫等繪畫藝術的技法,多表現花鳥蟲魚、虎嘯深山、鹿鳴翠谷、懸流飛瀑等題材。
由于是手工制品,大名草編基本以手工工具為主,包括剪刀、美工刀、麥稈、針、線、乳膠、白紙、木框、頂針等。
大名草編編結技法豐富,手藝人充分利用草本植物柔韌的稈、皮、芯、葉、根,創造和總結出編、結、辮、扣、扎、絞、纏、網、串、盤等不同編結技法。因原料、品種和設計要求而有所差異,比較常見的有編辮、平編、絞編、立編、編花、錐砌法、串接、串釘、串連、纏扣、纏鋸、纏邊、纏畫、包裹、擰編、卷折、縫繡、粘貼、割花、扎勒等數十種,而其中最見功夫的便是編辮。
以草帽辮(又稱“花元草”)為例,其制作流程就十分需要心力。首先要到農家收麥秸稈(又稱麥莛),六節的麥稈,能用來編織的部分是麥穗以下、第一節以上的莖稈,二三節作配料,其余掐除;然后將莖稈在水里浸泡2—3分鐘后拿出。莖稈濕了就會變軟,不那么硬脆易折,這樣就能掐編了;編的時候是三根白、四根黑(黑是指顏色污黃的莖稈),掐編及續草一直以白色莖稈為軸心,如此編出的草辮帶著有規律的花紋;將編好的草辮放在大缸或大箱子里用硫磺熏,熏過后便有很亮的光澤,接著就能編制草帽了。最后一步還可以將浸泡麥稈的水,按照一定比例加入漂粉,用開水煮,加溫7天后把外面的浮色沖掉,接著涂上彩色顏料,等麥稈晾干后編出的草帽可呈現色彩繽紛的樣子。
一縷縷似辮子般草條,經過草編從業者的巧手,搖身一變就成了人們所喜愛的工藝品,這便是大名草編的獨特魅力。
3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名草編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
工業化程度的提高,各種機械制品和人工合成材料制品,充斥于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這使大名草編工藝品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再就是原料供給問題。適合草編的天然植物本身就受季節影響很大,無法像其他手工藝那樣任何時候都能做。近年來,農民為了增加糧食產量,改變了小麥種類,而且使用機器收割小麥,麥稈直接還田,這都讓作為大名草編原材料的麥莛不再易得,大名草編取材問題日趨嚴重。
草編手工藝品不同于機器批量生產,由于其制作較費時、費力,沒有可觀的經濟價值,銷路渠道不暢等原因,使得之前大批從事大名草編編制的手藝人漸漸轉行。再加上現代人們審美意識的迅速變化,對于大名草編這一傳統手工藝品的需求也日漸減少。
但時代的日新月異,有時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飽含文化傳承和手工技藝的大名草編,其光芒也并不曾因歲月流逝而完全黯淡。
在工業制品越來越普遍的當下,手工工藝品相較于毫無感情的機器制造更加受到人們追崇,代表著自然、原生態的大名草編工藝品的身價倍增,并且日益廣泛地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更多方面。
精巧細膩的天然麥稈草編,是手藝人對和諧自然的追求。素色純凈的植物皮,隱藏著手藝人的獨家蘊意。大名草編這一富有深厚的歷史和民間傳統的手工藝,是我國民間藝術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反映和體現了我國古代崇尚簡樸的審美意識和觀念。在富有創造性的大名人民的手里,大名草編將會成為富有時代風采的現代民間手工藝品,為全人類的現代生活編織出幸福、和諧、美滿。
冬日暖陽下,三三兩兩的大名人或坐在院子里,或聚在房屋中,麥稈在他們指間上下飛舞,不一會兒一條草辮從手掌中垂下,他們用靈巧的雙手編織生活中的油鹽醬醋,用學到的草編技藝規劃理想中的美麗人生。

大名農家婦女正在編制草編
多年來,大名草編的傳承人也在對大名草編不斷創新,努力開發更多的新產品,如京劇臉譜、屏風、十二生肖、表演禮服、主題漫畫等。其中,草編的臉譜和時裝更是深受大眾歡迎,帶領著大名草編走向更廣闊的平臺。大名草編現已開發產品千余種,草編服飾系列產品為各界人士所珍藏,受到時裝模特和專家的青睞,工藝品遠銷歐、亞、美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草編服飾
大名草編制品以悠久的傳承、樸素的風格、獨特的色彩、精湛的工藝,贏得了世人的青睞。2006年,大名草編手工技藝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大名草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又入選了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受到世人的矚目。
凡注明來源邯鄲文化網的文章,屬邯鄲文化網原創
請尊重作者,轉載注明作者、文章出處


(更多好文 請加小編微信h3115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