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一座烈士墓與邯鄲戰役
成安縣邯鄲戰役革命烈士墓群管理處
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趕走了日本侵略者,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卻置人民生死于不顧,公然撕毀和平協議,挑起內戰。
1945年10月中旬,蔣介石指令國民黨軍隊由鄭州、新鄉沿平漢鐵路北犯我晉冀魯豫解放區。進而占領華北、進兵東北。10月下旬,國民黨軍隊三個軍進入磁縣東部,臨漳、成安及邯鄲以南大部地區。我軍節節阻擊,布置戰場,誘敵深入,邯鄲戰役(也稱“平漢戰役”)就此拉開序幕。蔣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激起了解放區軍民的奮起反抗。先后在磁縣東西玉曹和臨漳縣章里集(又名旗桿章)及成安縣溫村長巷一帶,展開激戰。后國民黨軍隊又北進到邯鄲縣崔曲村,被我劉鄧大軍死死扼制在邯鄲以南地區。
10月30日(農歷9月15日),馬法五北進受阻,被迫率四十軍軍部、十一戰區長官部及幾個團的兵力退到臨漳章里集村,將村周圍的大小樹木全都砍去,并用樹枝和干柴草繞村圍了一周,又構筑了一條臨時防線。傍晚,將樹枝和柴草點著,用火光防止我軍攻擊。我劉鄧大軍為了消耗敵人的軍火和精力,用麻雀戰術騷擾敵人。
第二天,我軍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戰斗。我突進旗桿章村里的部隊,在子彈打盡的時候,開始肉搏戰,戰斗持續了一天一夜。在攻打章里集東門時,我軍遭到了敵人的瘋狂阻擊,其中一個連打到最后時只剩下一位戰士,其余都光榮犧牲了。
就在我軍設置的布袋陣內,經過激戰,準備就地全殲敵人的時候,國民黨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兼新八軍軍長高樹勛將軍率領其所屬新八軍和河北民軍一個縱隊共一萬余人,在邯鄲市馬頭鎮舉行起義,嚴重動搖了國民黨軍的軍心。敵軍其余兩個軍被迫匆匆南逃,被我軍圍困于臨漳旗桿章、馬營及磁縣東、西玉曹一帶。經激戰,我軍攻入進駐于臨漳旗桿章村黃龍廟內的國民黨四十軍軍部。殘敵倉惶南逃。在潰逃中又受到我軍沉重打擊,死傷無數,其余者投降。這次戰役中,我軍俘獲了國民黨高級將領、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四十軍軍長馬法五,第四十軍副軍長劉世榮、參謀長李旭東等人。
抬運在旗桿章戰斗中負傷及犧牲的同志,很大一部分是長巷一帶人民群眾自發組織起來的支前分隊,通過人背、擔架抬、柴車拉等,把傷員及烈士遺體送到后方的。據當事人回憶,參加背傷員的有長巷營村的呂付貴,抬擔架的有馬長巷的馬祥、張夕福、張夕壽等,用車拉烈士遺體的有馬長巷的張連元、張長嶺(被敵人打了一槍)。邯鄲戰役中,我軍雖然取得了全面勝利,但因武器裝備差,傷亡也很慘重。單運到馬長巷村西、閆長巷村南蒼龍廟后(當時大廟內以及廟旁邊的燒磚窯內到處都是烈士的遺體)的就有101名烈士遺體,其余往東北方向運的也不少。
在長巷蒼龍廟收殮烈士遺體的人中,有黨組織派來的翻身隊隊長桂玲(是當時在長巷一帶以做木匠活為掩護的中共地下黨員,魏縣南沙口人),農會成員、馬長巷村人張保清,閆長巷村人郭永秀,后長巷的連仁堂以及許法明、張實好、許桂林、徐振學、張琴書、閆國興、郭榮和、李明堂、張桂書、劉全福、劉鳳山等,前前后后有60余人參加了烈士遺體的掩埋活動。
烈士遺體全是用白布裹了的,第一天埋葬時,因戰爭年代,一時籌措不到那么多棺材,所以沒有用棺材,只埋了20多名烈士(參加埋葬的大多數是老人和小孩,青壯年人都到前線去了)。第二天黨組織從肥鄉、成安、魏縣派車拉來100口棺材,上級黨組織指示,已掩埋的全部刨出來重新裝棺埋葬,刨出來的烈士遺體由在場的人將塵土打掃干凈,再由隊長桂玲檢查許可后,才能入棺埋葬,其中在攻打旗桿章時犧牲的一縱三旅二十團團長王大順同志的遺體埋葬在這座烈士墓群的東南角。盛殮王團長的棺木,是從后長巷大地主張俊家的棺材鋪拉來的。安葬時,部隊也派人參加了。埋葬工作歷時4天,后在每個墓前均植上一棵榆樹。當時參加埋葬烈士的徐振學曾查看了一位烈士身上竟有27處刀傷,可以想像敵我雙方交戰時的慘烈。
烈士埋葬后,黨組織曾對他們的姓名、原籍、部隊番號等做了認真的登記。后來,因年代久遠,再加幾次政治運動及水災等,這些珍貴的檔案材料都失落了。1966年,為了紀念這些犧牲的革命先烈們,當時的長巷公社黨委和當地的村民們為烈士墓群建立了革命烈士紀念碑;二零零四年七月三十一日,成安縣人民政府又將烈士墓群公布為成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保護,六十年過去了,長巷“邯鄲戰役烈士墓群”歷經風風雨雨,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使之成為了對廣大人民和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點基地,使革命先烈的光輝精神進一步激勵后人,發揚廣大。
凡注明來源邯鄲文化網的文章,屬邯鄲文化網原創
請尊重作者,轉載注明作者、文章出處


(更多好文 請加小編微信h3115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