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劍
來源:大運河時空

公主湖西側永濟河的介紹
在與河北館陶縣城公主湖西側一堤之隔有條“永濟河”,河邊立著的一個牌子介紹:
永濟河前身即衛西干渠,衛西干渠始建于1958年春,自稱溝灣村南引衛運河水,因在衛運河西而得名……2015年2月經研究將衛西干渠更名為永濟河。
在牌子旁邊還有一個“古永濟渠遺址碑”。

古永濟渠遺址碑
另外,據清乾隆《館陶縣志》記載衛河:
……隋疏為永濟渠,其征高麗,因御樓船過此,又名御河。
從公主湖側的永濟河,到從館陶縣城東側流淌而過的衛河,兩者之間有4公里左右的距離,那么為何兩者都被稱為“永濟渠”,是如何演變成為現在這個格局的?

相距4公里左右的衛河與永濟河
永濟渠的前世
在我國北方,如果說某條河流的起源,始終繞不過去“河”,在這里所說的“河”指的就是黃河,在唐宋之前,“河”是黃河的專稱正稱,“黃河”一名之出現在文人的筆下偶然用之,用來形容其顏色的黃濁,只能算是一種別稱或雅稱。
之所以說繞不開黃河,是因為遠古時期的黃河走向是自今天邯鄲市中部魏縣曲周一線南北向穿過,最后入渤海,也就是等于今天太行山向東的絕大多數河流在那時都是黃河的支流。戰國時期所著的《禹貢·導河》中對于這一段黃河這樣的記載:
禹別九州,隨山浚川……至于大伾;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
戰國之前的黃河沒有河堤的束縛,在今天的河北平原上肆意流淌、改道,以至于黃河下游在入海之前就形成了“九河”,其實“九”并不是指有九條河,而是指數量較多的意思。

《禹貢山川總會之圖》中的九河,紅圈處為館陶縣在折概位置
戰國時期,黃河下游沿岸各國筑起了長堤,《漢書•溝洫志》記載“堤防之作,近起戰國”,但是由于河堤初建,再加上當時生產力不發達,雖然黃河河道漫流的局面得到了初步控制,但是泛濫、改道直到西漢仍然時有發生。永濟渠的前身就產生于這些古河道中,準確的說是兩條:
一條是春秋時期在今天河南省??h西南宿胥決口后沖出的河道,因此有“宿胥故瀆”之稱。此河道在洪水退去之后,留下了大量的白色貝殼,也就有了“白溝”一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淇水》中記載:“淇水右合宿胥故瀆……魏武開白溝,因宿胥故瀆而加其功也。”東漢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在征討袁尚時,為了便于運輸糧草,把原入黃河的淇水下大枋木成堰予以截斷,使其全流入“宿胥故瀆”也就是白溝,白溝向北通清河,兩者構成了河北地區的水運干道,白溝也就是隋永濟渠的前身。

漢以前黃河下游河道形勢圖,中間的虛線所示即為宿胥故瀆
唐朝《元和郡縣志》館陶縣條記載:
白溝水,本名白渠,隋煬帝導為永濟渠,亦名御河,西去縣十里。
唐朝時的館陶縣治,在今天山東省冠縣東古城鎮,其西側十里的位置,大約就在今天公主湖西側“永濟河”一帶。
另一條是在西漢武帝時期自館陶縣南部決口沖出的屯氏河,屯氏河在隋朝被疏浚成為永濟渠北段?!稘h書·溝洫志》記載:自塞宣房后,河復北決于館陶,分為屯氏河。

西漢地圖上的館陶縣與屯氏河
唐朝《元和郡縣志》館陶縣條記載:
屯氏河,俗名屯河,在縣西二里。
由此條記錄可以得知,在館陶縣南部沖出的屯氏河,其河道位于當時的館陶縣治西二里,有很大概率就是今天的衛運河所行之河道。
永濟渠的誕生
隋朝大業四年(608年),煬帝為了征高麗,“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永濟渠”,把春秋時期的宿胥故瀆——白溝,以及西漢武帝時的屯氏河,兩者疏浚、溝通、擴展而成。白溝和屯氏河在館陶縣北部實現了連接,館陶以南及縣治西十里的永濟渠段以白溝為主體,在館陶縣以北則是以屯氏河為主,在當時的館陶縣治西側,有離縣治十里的永濟渠和離縣治二里的屯氏河,兩河并行。
隋朝的永濟渠自今天河南省武陟縣南起,向東北流經新鄉、衛輝、滑縣、內黃等市縣,至河北省魏縣,復東北經大名、館陶等縣及山東省臨清市、德州市,再經河北省吳橋、東光、泊頭、滄縣、滄州、青縣等市縣抵天津市,又折而西北,經廊坊市達于北京市,全程長二千余里。

隋煬帝征高麗之時,在永濟渠經過、巡幸,因此又把永濟渠賜名為“御河”,以至于到了宋元時期,“御河”成為永濟渠的專有名稱,清朝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介紹“衛河”時說:“隋大業四年,又引白溝為永濟渠,亦曰御河。自是衛河專有御河之名”。御河因流經古衛國之地,在明清改稱為“衛河”。
永濟渠的今生
經過宋金之間黃河的改道、泛濫,隋唐時期的永濟渠也大受影響,被黃河之水反復淤積、奪道,原隋唐館陶縣治西十里的永濟渠河道被淤平,或許是自然、或許是人工,永濟渠的河道遂改為由隋唐館陶縣治西二里的原屯氏河流經。
至此,雖然在元朝仍然名為“御河”,但是其河道與隋唐、宋金時期相比,在原館陶縣治附近已不在同一位置,已由唐朝時的“縣西十里”滾動到了“縣西二里”的“屯氏河”河道中,兩者合二為一。

元朝館陶縣與御河
并且由于黃河在宋金時期遠離了館陶入黃海,元朝的御河,也就是后來的衛河、衛運河河道算是徹底固定了下來,不再移動,直至今天。
元朝的御河、明清的衛河,與隋唐時候的永濟渠最大的不同,就是由全國的大運河體系的主干,變成了支干,這一狀況起自于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在開鑿的會通河,把原本是人字形的運河,在臨清向南取直,比隋唐大運河縮短行程900多公里。
不過即便是這樣,衛河仍然獨自承擔著河南全省漕糧運輸入京,以及臨清以北的絕大部分用水的任務。在元朝及明初,如果運河主干因洪災、淤積的原因不能運輸漕糧,江南的漕糧則全部需要通過江、淮入黃河,到河南封丘,然后再陸運一百八十里至淇門,通過衛河到達京師,因此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說:“(元朝之前)蓋用衛河之全也,國家(指明朝)復浚會通河,乃用衛河之半云”。

用衛河之全的隋大運河與用衛河之半的明清大運河
抗日戰爭結束后不久,為加強對衛河的河道治理和航運管理,1946年3月1日,冀南區成立了衛運河河務局,鑒于明清以來的衛河存在有衛運河、南運河和衛河等名字的實際,在行政事務及人民群眾交往中存在很大困擾,于是對衛河的名稱進行了規范,由源頭至河北館陶徐萬倉的漳衛河匯合處仍稱衛河,由徐萬倉到德州四女寺稱衛運河,四女寺以下稱南運河。
而位于隋唐館陶縣治西十里的永濟渠故道,雖經黃河之水淤積,但是應該還有部分河段在地表上呈現出低洼狀態,因此在1958年開挖衛西干渠時,被利用了起來,也就有了今天公主湖側的永濟河。

公主湖側的永濟河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凡注明來源邯鄲文化網的文章,屬邯鄲文化網原創
請尊重作者,轉載注明作者、文章出處


(更多好文 請加小編微信h3115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