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wvb7d"><acronym id="wvb7d"></acronym></li>

<rp id="wvb7d"></rp><rp id="wvb7d"><ruby id="wvb7d"><input id="wvb7d"></input></ruby></rp>
  • <span id="wvb7d"><p id="wvb7d"><tt id="wvb7d"></tt></p></span>
  • 人員查詢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趙國歷史

    王陵制度由其肇始 會葬規模頂峰造極 趙肅侯的生前身后名

    時間:2023-07-04 10:17:48  來源: 趙都文化  作者:韓鵬  瀏覽: 分享:

    王陵制度由其肇始  會葬規模頂峰造極

     

    趙肅侯的生前身后名

     

    韓鵬

     

     

     動蕩不定的戰國中期,猶似波譎云詭、危機四伏的原始森林,諸侯國之間每時每刻都在上演弱肉強食、螳螂捕蟬的活劇。大到戰略上的誤判,小到戰術上的失算,甚至一個小小的外交紕漏,都會引發意料不到的國運驟變。

     

     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趙肅侯趙語,于前350年,趕走了與其爭奪王位的趙公子緤,接替乃父趙成侯,成為了趙國君主。他帶領趙國,歷經24年艱苦卓絕且卓有成效的東征西戰,使趙國國力大增,不僅漸漸取代落寞衰敝的魏國,成為新的三晉之主,而且還成為崤山以東六國合縱組織的核心,扛起了抵御秦國東進的大旗。

     

    1

     

    趙肅侯即位之初,即奪取晉君所在的端氏(今山西沁水東北),將晉君以庶人身份遷往屯留(今山西屯留南),晉國從此永遠消失在歷史蒼茫之中。

     

    次年,趙肅侯和魏惠王相會與陰晉(今陜西華陰東),以緩解與強鄰魏國的緊張關系。三年,趙國公子范率兵襲擊邯鄲,趙肅侯鎮壓叛亂后,趙國進入趨于穩定的發展軌道。四年,趙肅侯到洛陽朝拜周天子。

     

    安外敵、平內亂、宗天子,趙肅侯登基后所走的三步棋,可謂子子落實,絕非俗手。宋詞人吳泳《上西平·送陳舍人》云:“棋頭已動,也須高著局心籌。”接下來,再看趙肅侯如何冷靜觀察瞬息萬變的時局,然后高著局心籌去巧妙應對,實施他的拓疆強國宏大抱負。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前345年,魏伐韓南梁(韓邑,今河南臨汝西南),敗韓。為此更加驕傲膨脹起來的魏惠王,于前344年,在逢澤(今河南開封東北)自稱為王,率泗上十二小國諸侯朝見周天子,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稱王,其實就是自認為與周天子一樣,以天子的禮儀和規格接待與會小諸侯,事后又帶著所有擁躉去朝見周天子。這種狂妄之舉,勢必四面樹敵,遭受孤立,立刻引起了大國諸侯們的強烈反對。

     

    自恃不可一世的魏惠王,首先拿身邊弱小的反對者韓國開刀,向其討伐。與魏五戰五敗后的韓國,于是向齊求救,這才導致了發生于前343年的馬陵之戰。

     

    《史記》對馬陵之戰的記載,無論原因、時間、地點,還是人物、過程、結局,在《魏世家》《韓世家》《田敬仲完世家》各篇什中相互抵牾,彼此纏繞。那就先來參看其他典籍的記載。

     

    《戰國策·齊策·南梁之難》載:“南梁之難,韓氏請救于齊……韓自恃有齊國,五戰五不勝,東訴于齊,齊因起兵擊魏,大破之馬陵。魏破韓弱,韓、魏之君因田嬰北面而朝田侯。”

     

    這與《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較為一致:“趙與韓親,共擊魏。趙不利,戰于南梁……韓因恃齊,五戰不勝,而東委國于齊。齊因起兵,使田忌、田嬰將,孫子為師,救韓、趙以擊魏,大敗之馬陵,殺其將龐涓,虜魏太子申。其后,三晉之王皆因田嬰朝齊王于博望,盟而去。”

     

    《戰國策·魏策二·齊魏戰于馬陵》載:“齊魏戰于馬陵,齊大勝魏,殺太子申,覆十萬之軍。”

     

    王陵制度由其肇始 會葬規模頂峰造極 趙肅侯的生前身后名

    馬陵之戰示意圖

     

     

    在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陳忌問壘》中,孫臏自道:“用此者,所以應猝窘處隘塞死地之中也,是吾所以取龐□(作者按:此處缺字,當為涓)而禽太子申也。”

     

    導致馬陵之戰的最初推手是秦國商鞅。為削弱魏國,商鞅勸魏惠王北聯燕國、西結秦國,以此來威嚇韓、趙,并以楚、齊為敵。為誘騙魏惠王,商鞅慫恿魏惠王先行公開稱王?!稇饑?middot;齊策五》載:“衛鞅見魏王曰:大王之功大矣……大王不如先行王服,然后圖齊、楚。魏王悅于衛鞅之言,故身廣公宮,制丹衣……于是齊、楚怒,諸奔齊,齊人伐魏,殺其太子,覆其十萬之軍。”

     

    簡而述之,在秦國不懷好意的慫恿下,魏惠王自封為王,從而引發齊、韓、楚、燕等諸侯的強烈抵制與不滿,魏惠王于是率先討伐較弱的韓國,南梁之難爆發。韓國因此前收留叛亂的趙公子范,與趙不睦,只能向齊求救。齊國于是派出孫臏為軍師的大軍進兵齊國大梁,為成功伏擊魏師,他們繞過防守嚴備的大梁,繼續向西,最后在馬陵成功伏擊追趕來的魏軍,使魏國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創。

     

    2

     

    歷史上的馬陵究竟在哪里?

     

    史學界向有元城(今大名)、鄄城、郯城之說。但細考之后,上述三地均不是。

     

    《戰國策·齊策·南梁之難》中提到,魏國進攻韓國南梁(今河南汝州西南),韓國五戰五敗,被迫向齊國求救,由此引發了馬陵之戰。這一記載得到了《竹書紀年》的佐證:“穰疵帥師及鄭孔夜戰于梁(即南梁)、赫(指霍陽山,在南梁之南),鄭師敗。”在這里,鄭孔夜就是韓國主將孔夜,因韓國此時已遷都新鄭,所以稱韓為鄭。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齊軍從臨淄出發,由定陶進入魏境,佯裝直擊大梁。當魏太子申、龐涓回師阻擊時,齊軍“既已過而西矣”,說明齊軍已越過大梁,繼續西進。正因西行在魏國腹地,所以孫臏才利用齊人會因膽怯而逃亡的減灶計謀,誘導魏軍丟掉步兵,“輕銳倍日并行逐之”。如果是齊軍向國內回撤,那么,如何引誘魏軍?且齊軍也不會出現大規模逃亡,孫臏的減灶計謀便不成立。

     

    從《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明確看到,齊軍一直在西進,沒有回撤。追趕齊軍的魏軍自然也是在西進,最終在道狹且多阻隘的馬陵,遭到齊軍伏擊。元城、鄄城、郯城只有回撤時才能經過,故而均不符合。

     

    在新鄭東南,長葛東北,今長葛縣東北馬陵山,歷史學家譚其驤在《中國歷史地圖冊》戰國圖中,標明此地為“馬陵”。

     

    馬陵之戰的馬陵不在大名,這多少讓今天的邯鄲人感到遺憾。但密切關注著這場戰役的趙肅侯,卻不會有這份失落的心理。相反,他聞聽魏國大敗的消息后會興奮異常,手舞足蹈,因為他明白,屬于趙國的歷史機遇期宣告降臨。

     

    馬陵之戰是魏惠王錯誤戰略思想指引下,發動的系列錯誤軍事行動中,最為錯誤的一場戰役,其影響巨大且十分深遠。如果說發生在前353年的桂陵之戰,是魏國走向衰微的起始,那么馬陵之戰則直接導致魏國的迅速衰敗。此戰將吳起時代創建的魏武卒喪失殆盡,魏國自此從一個超級大國淪為了一個二流弱國。

     

    審慎觀察時局的趙肅侯果斷出手了。

     

    趁著魏、齊、韓三國之間大戰,趙肅侯于前344年率兵攻齊,奪取了齊國高唐。前343年,又奪取魏國首垣(今河南長垣東北)。前341年,再次借秦國攻魏西鄙之際,又出兵攻擊魏國北部地區。前340年,趙、齊、秦三國聯合伐魏,大敗魏軍,秦國奪取魏河西之地(今山陜之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趙國也掠得魏國大片領土。前339年,趙國繼續攻魏。持續遭受沉重打擊的魏國自此一蹶不振,趙國代之而起,不僅成為了三晉中的老大,而且成為崤山以東可以與齊并肩的強國。

     

    3

     

    趙國已今非昔比,不再是趙成侯時期被人侵占國都,四處哀求救兵的可憐模樣。在趙肅侯的打理下,趙國兵強馬壯,開疆拓土,國力大增。

     

    這從前333年蘇秦來到趙國,對趙肅侯所說的一番話能看到。“當今之時,山東之建國莫強于趙。趙地方二千余里,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數年。”(《史記·蘇秦列傳》)

     

    當然,蘇秦不乏對趙肅侯的當面奉承,但他所陳述的趙國基本情況應該據實,否則在趙肅侯這里產生不了說服力,起不到游說趙肅侯,以趙國為核心,合縱六國集體抗秦的目的。

     

    事實上,蘇秦選擇趙國為他構想中的合縱組織核心,本身就是對趙國力量強大的認可。來趙國前,蘇秦在燕文侯面前說:“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趙之為蔽其南也。秦、趙五戰,秦再勝而趙三勝。”(《史記·蘇秦列傳》)也從另一角度言明了此時趙國的實力與強悍程度。而燕文侯也對趙充滿依賴:“齊、趙強國也。子必欲合縱以安燕,寡人請以國從。”

     

    《戰國策·趙策》與《史記·蘇秦列傳》均詳細載有蘇秦對趙肅侯進行的國際戰略形勢分析。

     

    面對經過商鞅變法后國勢日盛,又不斷攻取巴蜀和三晉的西方強秦,蘇秦認為,如果趙助秦,那么秦就一定侵韓、魏;如果趙助齊,齊國就一定侵楚、魏。魏被秦削弱,則向秦割讓河外,韓削弱了則會向秦獻上宜陽,宜陽歸秦則上黨絕,河外割則道不通,楚國被削弱,趙國就失去后援。秦攻衛占淇則齊國就對秦俯首稱臣,秦國貪欲在崤山以東得以實現,就一定向趙國進攻。

     

    蘇秦認為,趙、韓、魏、齊、燕、楚等山東六國的土地是秦的五倍,六國軍隊是秦的十倍,如果六國一致將矛頭對準秦國,秦注定滅亡。所以六國需要齊心協力,親善合縱,在洹水邊上訂立盟約:若秦攻楚,齊、魏就派出精銳助楚,韓軍切斷秦的糧道,趙軍渡過黃河、漳水進攻;如秦攻韓、魏,楚就切斷它的后路,趙、齊派兵助戰;倘秦攻齊,楚切斷它的后路,韓鎮守成皋,魏堵住午道,趙、燕出兵助戰;若秦攻燕,趙鎮守常山,楚駐扎武關,齊度過渤海,韓、魏派兵助戰;如秦攻趙,韓駐扎宜陽,楚駐扎武關,魏駐扎河外,齊、燕派出精銳助戰。諸侯中誰背叛盟約,五國則共同討伐它。如此,秦國一定不敢出兵函谷關以害山東諸國。

     

    無疑,蘇秦所提的六國合縱方略,是那個時代應對秦國連橫政策的最高明、最穩妥方案,具有很強的戰略遠瞻性與戰術實操性。放眼天下、心懷長遠的趙肅侯,早在心中也有著類似的審度與考慮。聞聽蘇秦之言后,趙肅侯深表贊同,封蘇秦為武安君,賜飾車百乘,黃金千鎰,白璧百雙,錦繡千純,用來邀約其他諸侯結盟。

     

    蘇秦來到韓國,韓王說:“今主君詔以趙王之教,敬奉社稷以從。”來到魏國,魏王說:“今主君以趙王之詔詔之,敬以國從。”來到齊國,齊王說:“今足下以趙王詔詔之,敬以國從。”來到楚國,楚王說:“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諸侯,存危國,寡人謹奉社稷以從。”

     

    于是,以趙國為首倡國及核心,實現六國合縱。司馬遷為之激動地說:“秦兵不敢睽函谷關十五年”(《史記·蘇秦列傳》)。其實,前332年,在秦惠王派犀首游說下,齊、魏互相稱王,聯合攻趙,趙國掘開黃河退卻齊、魏之兵,并在漳、滏之間筑起趙國南長城,以防齊、魏。從那時起,脆弱的合縱組織即宣告瓦解。

     

    雖然短暫,但作為合縱組織的首倡國與領導者,趙肅侯的確扛起過這面大旗。

     

    面對蒸蒸日上的國力,欣欣向榮的局面,趙肅侯心中不能不滋生出那么一點自負,一點自得。當此之時,最適合踐遠游之文履,步踟躕于山隅,登高望遠,寄情山水。歷來帝王出巡,就都帶著這股子志得意滿的神情。

     

    趙肅侯想游覽大陵(今山西交城、文水一帶),出鹿門時,被宰相大戊午扣馬諫道:“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史記·趙世家》)趙肅侯不以為忤,立刻下馬認錯,停止郊游。后來,“扣馬”一詞專指犯顏直諫,如杜甫詩“袖中諫獵書,扣馬久上陳”,如鄭思肖詩“扣馬癡心諫不休,既拚一死百無憂”。

     

    一個能虛心納諫的君主,必然不剛愎自用,善于傾聽不同意見,并能及時自我糾錯。其試錯機會與成本也必然低得多,其君臣關系一定也更為融洽,匯聚并吸納的眾人智慧也一定更多更高。在這樣的英才領導下,政體焉能不昌明,國家怎能不強大?

     

    4

     

    追求卓越、敢為人先,一直是趙氏家族世代流傳的鮮明基因。

     

    別出心裁的趙肅侯,用一座宏偉碩大的地下建筑來展示趙國的強大,同時表現最高統治者至高無上的王權地位?!妒酚?middot;趙世家》載: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

     

    從前335年開始營建,到前326年趙肅侯去世,這項工程耗時達10年之久,其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更是難以想象?!秴问洗呵铩氛f:“邯鄲以壽陵困于萬民,而衛取繭氏。”趙肅侯因修建壽陵,導致萬眾困頓,乃至衛國這樣的小國都能乘機攻取趙國繭氏。此為孤證,不見于其他任何史料記載。而且考之于史,戰國時期并沒有一個叫“繭氏”的城邑存在。

     

    但呂不韋對趙肅侯的批評還是對的。中國歷史上,趙肅侯開了修建王陵的風氣之先,前無古人。自趙肅侯之后,帝王開始了陵墓喪葬制度,許多帝王從登基那天就開始營建自己的陵寢,不惜耗費巨資。秦始皇將之登峰造極。從其即位到他死去,征集72萬人,前后修建了39年的秦始皇陵,高115米,周長達2000米。據《史記》所述,其墓內“宮觀百官,奇器珍怪”,樣樣俱全,“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僅從考古挖掘出的部分兵馬俑、車馬坑即可見其奢華、浩大之狀。

     

    上古之時,葬地不起墳,也不種樹?!兑?middot;系辭卜》:“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安陽殷王室墓、陜西鳳翔春秋秦公墓,均無封土堆痕跡。

     

    春秋晚期開始出現墳丘?!抖Y記·檀弓上》載,孔子合葬父母時,筑墳丘以作為標志。因為他常年在外,周游列國,擔心找不到父母的墓,于是就在墓上筑了四尺高的墳丘。此后,孔子墳丘的形式就成為中原陵墓的原型。到戰國時期墓葬普遍建筑墳丘,有墳墓、丘墓、冢墓、陵墓等分類。

     

    而從趙肅侯壽陵開始,“陵墓”成為帝王的專屬禮儀。王侯將相的墳墓稱為“冢”、士大夫為“墓”,平民百姓為“墳”,孔子、孟子等圣人為“林”。墳墓的高低也成為了身份的標志,漢代已經將其列入《漢律》:“列侯墳高四丈,關內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唐開元禮》規定:一品官員除了“陪陵”的可以墳高四丈,其余只能高一丈八尺;二品以下,每低一品減低二尺;六品以下為八尺。宋至明清大體一直沿用這個規定。

     

    壽陵,是中國史冊中第一次出現的王陵,王陵制度由此肇始。以后,“至漢則無帝不稱陵矣”。帝王的陵墓形似山陵,故而歷史上國君之死諱稱為“山陵崩”。       

     

    5

     

    有了規模龐大的王陵,自然就需要投入相當大的人力、財力,對陵區進行保衛、修繕、管理,還要從異地遷徙來大量的富族豪門對陵邑進行充實,這項制度也應自趙肅侯壽陵開始。秦始皇陵修筑之初就設有龐大的護陵機構,西漢的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就先后分設為五個陵縣,相繼成為繁華富庶之區。

     

    守陵人為世襲,享受俸銀、俸米、公房等優渥生活待遇,古稱“鐵桿莊稼”。游手好閑的守陵人子弟,逐漸淪為精神萎靡、舉止浮夸、生活腐化的一族。唐詩人筆下的“五陵少年”,莊子筆下的“壽陵余子”均屬此類。

     

    《莊子·秋水》載:“子獨不聞壽陵余子之學行于邯鄲歟?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莊子的生存年代與趙惠文王在位期高度吻合,此時的趙國壽陵肯定已經存在。唐人成玄英在其《莊子疏》中指壽陵為燕邑,如果壽陵少年是燕國人而非趙國人,那么“未得國能”便說不通。

     

    唐人張守節在《史記正義》說:“徐廣云:‘(壽陵)在常山。’按:本趙邑也。”常山屬于趙國,要到前296年趙武靈王破中山之后,而趙肅侯決不會將他的陵墓營建在敵國的版圖上。

     

    也有學者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載:“六年,韓、魏、趙、衛、楚共擊秦,取壽陵。秦出兵,五國兵罷。拔衛,迫東郡,其君角率其支屬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內。”以及《史記·趙世家》中所記:“(趙悼襄王)四年,龐暖將趙、楚、魏、燕之銳師,攻秦蕞,不拔。”將“蕞之戰”中所攻取的壽陵,認為是趙肅侯壽陵。

     

    上述兩條記載,都是說前241年進行的最后一次合縱攻秦之戰。在楚相春申君黃歇的主導下,魏、韓、燕、楚聯軍在咸陽東面的函谷關攻秦,而趙國大將龐煖(龐暖)率領趙國主力部隊繞道蒲阪(今山西永濟西南),南渡黃河,迂回函谷關后的蕞地對秦奇襲,結果無功而返。

     

    這個壽陵,其實是秦孝文王的陵墓,也叫壽陵?!妒酚?middot;秦始皇本紀》載:“孝文王享國一年。葬壽陵。”秦孝文王,名嬴柱,曾為安國君,是秦昭襄王的次子、秦莊襄王異人的父親、嬴政的爺爺?!稘h書·元帝紀》載:“以渭城壽陵亭部原上為初陵。”漢書中所說的這座壽陵,就是位于漢元帝渭陵北面,秦孝文王與華陽太后合葬的壽陵。這個位于咸陽邊上的秦國壽陵,當然不可能是趙國壽陵的所在。

     

    趙肅侯壽陵是否就在趙王陵區5座陵臺的7個封土墓冢之中?

     

    王陵制度由其肇始 會葬規模頂峰造極 趙肅侯的生前身后名

    王陵神道旁的石像生

     

     

    趙王陵區自東北向西南依次是5、4、1、2、3號陵臺。按照埋葬序列,趙敬侯、趙成侯、趙肅侯的墓,應是5、4號兩座陵臺上的3個墓冢;1、2、3號三座陵臺上的4個墓冢,依次應為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趙孝成王、趙悼襄王。5號陵最為靠北,且在五座陵臺中規制最大,極有可能是趙敬侯。

     

    若依此,2號陵北墓里是趙惠文王。2號陵北墓中被盜后被追回的透雕金牌飾上,刻有“三十一年”銘文,因定都邯鄲后的8位趙王中,只有趙惠文王在位時間超過31年(前298年—前265年),正好對應。但是,2號陵臺上有2個墓冢,那么只能是趙惠文王與趙孝成王共用此陵,而據戰國時期王侯墓葬特征,兩代侯王共用一個陵臺顯然又極不可能。

     

    也有學者推斷,壽陵可能就在趙王城周圍。因為,齊都臨淄故城東北部曾發現齊景公墓葬,鄭韓故城西城東南部曾發現春秋時鄭國國君墓地,中山國都靈壽北部有中山靈公與成公墓地,燕國中晚期都城內也發現燕王墓葬,說明當時君侯有葬于都城或其邊緣的風俗。但在趙王城與趙王陵通過大規??脊磐诰?,將深藏地下的秘密大白于天下之前,一切均為猜測。

     

    大地暫時為趙肅侯守口如瓶。

     

    前326年,趙肅侯卒,如愿躺入他事死如事生的地下宮殿——壽陵。

     

    但讓趙肅侯想不到的是,除韓、宋、中山國外,“秦、楚、燕、齊、魏出銳師各萬人,來會葬。”(《史記·趙世家》)五萬多國部隊不遠千里,從四面八方趕來,陳師于趙,耀甲于境,前來為趙肅侯會葬。這等會葬禮儀及規模,在世界史上實屬登峰造極,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趙肅侯若地下有知,是該起身拱手致謝,還是該躍身跳上戰車御敵呢?

     

    逝者長已矣,托體同山阿。這些就都不勞他操心了,他只管帶著他的生前身后名,長眠于趙國即將騰飛的前夜。

     

    剩下的事就都交給兒子吧,趙武靈王足以坦然應對一切,也足以傲然挑戰一切。

     

     凡注明來源邯鄲文化網的文章,屬邯鄲文化網原創

    請尊重作者,轉載注明作者、文章出處

     


    (更多好文 請加小編微信h3115855)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推薦資訊
    王陵制度由其肇始 會葬規模頂峰造極 趙肅侯的生前身后名
    王陵制度由其肇始 會
    我趕大車運英烈
    我趕大車運英烈
    中國畫名家邀請展走進涉縣拐里西坡書院寫生基地,走進邯鄲峰峰礦區中國磁州窯
    中國畫名家邀請展走進
    要么庸俗,要么孤獨
    要么庸俗,要么孤獨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鄲文化網」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310-3115600   郵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備18017602號-1    
    國家版權局軟著登字第3269884號
    勞務派遣經營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8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3

    冀公網安備 13040302001124號

    国产毛片久久久久久国产毛片_久久人妻一区精品果冻_亚洲欧美卡通另类丝袜美腿_久久精品WWW人人爽人人片
    <li id="wvb7d"><acronym id="wvb7d"></acronym></li>

    <rp id="wvb7d"></rp><rp id="wvb7d"><ruby id="wvb7d"><input id="wvb7d"></input></ruby></rp>
  • <span id="wvb7d"><p id="wvb7d"><tt id="wvb7d"></tt></p></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