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成語典故文化的表達與傳承(上)
李廣
人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創造者,更是文化的最大成果。有了文化,人不僅可以設計未來,更重要的還在于能夠繼承和利用以往的文化經驗,保持文明的傳承和發展。不朽的文化往往既滲透著歷史積淀的體驗和前人智慧的哲理,又蘊涵著時代所孕育的新的理想和精神;既延續著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優勢,又創造著新鮮活潑的內容和形式。不善于繼承,就沒有創新的基礎;不善于創新,就缺乏繼承的活力。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往往是最有力的繼承。
邯鄲成語典故文化正是遵循了這一歷史發展規律,所以才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并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中,一路走來,顯揚至今而不墜。那么,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邯鄲的這種成語典故文化又是怎樣在繼承中發展的呢?又有一些怎樣的表現形式呢?

在邯鄲成語典故文化傳承的過程中,以文字為載體的各類文獻,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并使歷史、傳說、文學、思想及一切文明成就體現出來的邯鄲成語典故文化傳之于世,曉之于民。
作為一個文化城市,邯鄲成語典故在文化積累方面,由于民族文化的綿延不斷,文獻可征,其成就令人注目,蔚為可觀。這些,我們可以從中國歷代典籍中找到佐證。如果說中國古代神話故事描述的是中國原始人類最初的生命狀態的話,那么,這當中就有邯鄲這塊地域上的最初文明。女媧補天就是例證。從遠古神話到我國歷史上的每一個盛世,在中華長達幾千年的歷史文明中,邯鄲的成語典故文化以多種形式散見于史籍的記載中?!蹲髠鳌贰秶Z》《戰國策》《呂氏春秋》《史記》《漢書》《樂府歌辭》《荀子》《慎子》《公孫龍子》《莊子》《三國志》《禮記》《魏書》《新舊唐書》以及唐傳奇、元曲、明清章回小說等,都以不同形式表達了邯鄲的這種獨有的歷史與文化。文史巨著的影響力穿越時空,吸引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這些記載,猶如一條燦爛的星河,閃耀著亙古不滅的光輝,它給邯鄲這座城市帶來了深厚的底蘊,并成為這座城市發展的永恒動力。當歷史走到今天的時候,邯鄲的現代學者們不敢懈怠,孜孜以求地致力于這種文化的研究,筆耕不輟。這是一種文化盛世的現象,它召喚著更多的人投入到這項神圣而又偉大的事業之中去。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以來,不少學者相繼開展了對邯鄲成語典故文化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從古至今一直是我國廣大人民群眾不可缺少的文化娛樂形式,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聯。它的淵源來自于民間歌舞、說唱,融合了各地不同的民間藝術、風土人情以及審美習慣,因此,每一個地方戲曲都是人民大眾創造的精神財富,是一個地方的文化見證。邯鄲的成語典故文化體現在這種藝術形式中,經久不衰。
在中國歷代的著作中,“戲曲”一詞有兩種意義:一是文學概念,指戲中之曲,是一種韻文形式。后人又用來專指中國傳統戲劇劇本;二是藝術概念,指中國傳統戲。“戲曲”一詞最早見于宋元年間《水云村稿》的《詞人吳用章傳》:“至成淳,永嘉戲曲出,潑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這里的“戲曲”一詞指的是演戲之曲;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十五《院本名目》說:“唐有傳奇,宋有戲曲、唱渾、詞說,金有院本、雜劇、諸宮調。”這里的“戲曲”指宋代雜劇本子。若此而論,“戲曲”一詞早在宋元間就已經出現了。而元雜劇的形成,標志著完整意義上的中國戲曲已經形成。
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中國的戲曲文化與邯鄲的成語典故文化水乳交融,互為表里,從很早的元代起,就已經相得益彰了。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紀君祥(一作天祥)是我國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元大都人,生平事跡無考。僅知他與鄭廷玉、李壽卿為同時代人,估計也是元雜劇鼎盛時期的人物。他一生創作有六部雜劇作品,只有《趙氏孤兒》與《陳文圖悟道松陰夢》有殘存軼文,其中《趙氏孤兒》影響最大。
他的《趙氏孤兒》雜劇,全名叫《冤報冤趙氏孤兒》,取材于春秋時代晉國的歷史事實與傳說,《公羊傳》卷十五、《谷梁傳》卷十二、《國語》卷十一、《史記》中都有對這個故事的記述。史料中記載的趙、屠岸兩家的恩怨,搜孤救孤的故事輪廓,程嬰、公孫杵臼等人物,無疑都為紀君祥的創作提供了基礎。難能可貴的是,紀君祥不僅在這些史料的基礎上組織出了一個完整的故事,而且還極具匠心地使這個故事充滿了緊張的懸念和動人心魄的矛盾沖突,戲劇結構嚴謹、緊湊,情節設計大膽巧妙,從而使得趙國早期歷史文化盡現于舞臺之上。

“趙氏孤兒”剪紙
趙氏孤兒的故事,在宋元的歷史背景下有著特殊的意義??乖⑿畚奶煜橛性娫疲?/font>“英雄未死心為碎,父老相逢鼻欲辛。夜讀程嬰存趙事,一回惆悵一沾巾。”趙氏孤兒打動文天祥與打動紀君祥的應該是同一個情結,那就是反元復宋的思想,它賦予了邯鄲成語典故文化另一種新的深刻涵義。
趙氏孤兒是我國第一個被譯成外文的戲曲。1735年被譯成法文,由普雷馬雷(馬若瑟)翻譯,在巴黎出版,名稱為《趙氏孤兒:中國悲劇》。1755年法國文豪伏爾泰改編的《中國孤兒》在法國上演。在這之前,1748年,意大利作家梅塔斯培齊奧改編為《中國英雄》在本國發行,后來又有英文、德文、俄文等版本問世。所以,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曾評論說:“其最有悲劇之性質者,則如關漢卿之《竇娥冤》,紀君祥之《趙氏孤兒》。劇中雖有惡人交構其間,而其蹈火赴湯者,仍出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趙氏孤兒》正是因為它所具有的悲劇性力度,使之成為了我國歷史上的一出優秀劇目,也成了世界歷史上的一出優秀劇目,從而使得邯鄲的成語典故文化蜚聲海內外。
馬致遠,號東籬,一說又字千里,大都人,是我國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在元代就已受到推崇,有“姓名香貫滿梨園”之稱。元代音韻學家周德清尊馬致遠為雜劇四大家之一,明戲曲家朱權則把馬致遠列于元曲家之首,由此也奠定了馬致遠的歷史地位。
馬致遠一生共寫雜劇十五種,現存七種,《邯鄲夢》是他根據唐人沈既濟的傳奇《枕中記》改寫的著名雜劇之一,也有人把《邯鄲夢》稱為《黃粱夢》?!逗悏簟返墓8旁诮裉靵碚f是世人皆知的。但在理解上卻又不盡一致。但無論是哪種觀點,有一點是統一的,這就是在大家不斷地爭論與探索中,使得邯鄲的這種文化再一次被人們所認同。
其實,馬致遠的《邯鄲夢》與明朝湯顯祖的《邯鄲記》,還有無名氏的《三化邯鄲》(邯鄲道盧生枕中記)都取材于一個故事,反映的都是邯鄲的成語典故的內容。而湯顯祖更是我國戲劇史上的一位卓越人物,以“臨川四夢”而聞名于世。
湯顯祖,字義仍,號若士,亦號海若,又號清遠道人,別號玉茗堂主人,臨川人。自幼聰明好學,“童子諸生中,俊氣萬人一”,十四歲便補了縣諸生,二十一歲中舉人。按他的才學,在仕途上本可望拾青紫如草芥了,但事與愿違,由于官場科舉的腐敗,他三十四歲才中進士。這時已是明朝萬歷年間。湯顯祖的一生飽經憂患,跌宕起伏,先為南京太常寺博士,后為浙江遂昌知縣,后因痛感政事之不可為,干脆辭官還鄉。萬歷二十六年春,他回到臨川老家構筑玉茗堂,過起隱居生活,從此不再涉獵官場,開始全力投入文學戲劇的創作活動,終其一生,以其不朽的名作成了世人矚目的一代巨匠。

盧生睡像
湯顯祖一生所著傳奇有《紫簫記》《紫釵記》《還魂記》(《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五種,后四個劇目里都有做夢的情節,世稱“玉茗堂四夢”或“臨川四夢”。其他著作還有詩集《紅泉逸草》《問棘郵草》,詩文集《玉茗堂集》,書信集《玉茗堂尺牘》等。
與《牡丹亭》并行于世的《邯鄲記》是湯顯祖“臨川四夢”中的一夢。
《邯鄲記》雖然借用了呂洞賓度盧生的故事,宣揚道家思想來點化世人,但劇本的主題著重于暴露科舉制度的腐敗和官場的爾虞我詐。主人公盧生與《南柯記》中的淳于棼不同,完全是一個追求功名利祿的政治鉆營者。他采取各種手段,從窮書生爬到上層權臣的地位,在官場上出生入死,出將入相,其傳奇的一生就是封建官場的現形記。
全劇故事情節曲折有致,結構嚴謹,繁簡得當,幾場戲里的嬉笑怒罵,可謂切中時弊,寫得酣暢淋漓。獨特的寫作手法和深刻的批判精神,顯示出湯顯祖現實主義戲曲創作的巨大才能和深厚的藝術功底。
明朝王思任在《批點玉茗堂牡丹亭敘》中概括:“臨川四夢:其立言神知:《邯鄲》,仙也;《南柯》,佛也;《紫釵》,俠也;《牡丹亭》,情也。”這樣的概括雖然不太準確,但仙、佛、俠、情四個字合起來,卻突出了湯顯祖創作的主要特色以及復雜性。
他的作品和藝術活動影響深遠。效法于他的“臨川派”戲劇家在明代有吳炳、孟稱舜等。在清代有李漁、洪升等。直到今天,“臨川四夢”還保留在昆劇舞臺上。日本的一位學者在其所著《中國近世戲曲史》中,將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并稱為東西方兩顆交相生輝的明星,譽之為東方的莎士比亞。此言不虛,因為在二十世紀初,湯顯祖的作品被廣泛地翻譯到其他一些國家去,產生了良好的國際影響。因此,湯顯祖不僅僅屬于中國。由此而推論,其作品也應該是屬于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
無疑,元雜劇是繼唐詩、宋詞之后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又一個文學主流,在這一歷史時期內,這種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雜技、武術和表演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已經完全成熟,從而開辟了中國文化發展的又一個新時代,取得了前人無法比擬甚至后人都無法企及的輝煌成就。在這種群星璀璨、名作如云的大背景下,邯鄲的成語典故能出現在紀君祥、馬致遠、湯顯祖這些名家筆下,真可以說是占盡了歷史之風流,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明清之后,邯鄲成語典故的這些優秀傳統劇目仍然長期活躍在戲劇舞臺上,從民國到今天依然經久不衰,并被改成了多個劇種形式演出,傳遍了千家萬戶,遍及大江南北。這當中既有京劇,也有昆劇,既有豫劇,也有梆子,不同劇種的舞臺表演形式,構成了邯鄲成語典故文化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同時,這些戲劇不僅能登大雅之堂,也可入勾欄瓦舍,雅俗共賞,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這里,我們一方面稱頌舞臺戲劇藝術的魅力,另一方面也為邯鄲成語典故文化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價值感到驕傲和欣慰。
其實,從戲劇藝術上講,反映邯鄲成語典故故事的作品遠不止這些,這些優秀的傳統劇目只是其中的代表而已。放眼今天的舞臺,僅京劇一個劇種,就有《將相和》《廉頗負荊》《完璧歸趙》《西門豹》《文姬歸漢》《二度梅》等。僅《趙氏孤兒》一個劇目就在京劇中有《趙孤兒》《搜孤救孤》《興趙滅屠》等名稱。越劇中的《魂斷銅雀臺》則把人們的眼光又一次投向了戰火硝煙中的兒女情懷。這些反映邯鄲歷史故事的劇目,如玉珠落盤,鑲嵌在中國的戲劇舞臺上,顯示出亙古的光輝。無疑,劇目繁多,劇種多樣,區域廣泛,是邯鄲成語典故文化在我國的一個帶有創新發展性質的文化現象,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從而使邯鄲的成語典故文化有了更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影響。

戲曲“將相和”演出照

方寸之間,傳承文化。
一張小小的郵票可謂“內有乾坤”,素有“國家名片”“微型百科全書”之稱,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自然風貌、風土人情往往皆化于其中。
邯鄲的成語典故,也成為“國家名片”的郵票所關注的對象。
2002年10月12日,中國國家郵政局與斯洛伐克郵政部門聯合發行《亭臺與城堡》特種郵票一套兩枚,第二枚就是邯鄲地標叢臺。
2004年4月2日,國家郵政局發行《成語典故(一)》特種郵票一套四枚,其中“邯鄲學步”“鷸蚌相爭”兩枚與邯鄲有關。
2010年4月18日,中國郵政發行《成語典故(二)》特種郵票,“毛遂自薦”位列其中,毛遂也成為繼廉頗、荀子、藺相如之后第四位榮登“國家名片”的邯鄲歷史人物。這些“國家名片”帶著一脈相承的古趙溫度,在向中外郵票收藏愛好者傳播中華文明的同時,一遍遍將三千年未變的“邯鄲”二字刻在更多人心里。
凡注明來源邯鄲文化網的文章,屬邯鄲文化網原創
請尊重作者,轉載注明作者、文章出處


(更多好文 請加小編微信h3115855)

|